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服务 > 保险 > 开利财经--证券研究

开利财经--证券研究

luyued 发布于 2011-03-18 23:26   浏览 N 次  
【特别关注】

中国在七大战略产业的1.5万亿美元投资要怎么花?

【开利财经特稿】中国考虑未来五年在包括替换能源和生物科技等七大战略产业,投资最多1.5万亿美元.

中国为什么这样做?

高达1.5万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将配合中国产业转型,成为制造高科技且环保的产品生产大国,摆脱当前生产廉价产业品和能源密集又高污染的制造工厂模式.

中国政府早已向外界透露上述目标,从往年开始,***已开始谈论倡兴战略产业,为下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奠定基础. 国务院于9月公布七大战略产业,并表示将鼓励银行和民间投资者参与融资,后在10月份公布十二五计划时重申上述提议.

大规模的投资计划能汇聚官员和企业的目光,并确保国有银行体系积极投进政府的战略性目标.

中国能否张罗出如此规模的资金?

针对战略性行业若每年投进2万亿元人民币(3,000亿美元),那就相当于消耗掉中心政府近四分之一的预算.

但事实上,中心政府无需自己拿出如此多的资金,而是将集结经济体系中方方面面的金融气力,比如地方政府出资,以及通过银行业、企业和民间投资者来张罗资金.

2008年为对抗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财政计划就是个大致的样板.所谓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中心政府仅直接出资了30%.当各方面的金融气力都集结到位后,中国政府的支出能力将增强很多.

从经济的广泛层面来看,针对战略性行业的年度投进将占到GDP的约5%.这个比例固然大,但却是可行的.

这些投资会不会被浪费?

有可能.七大目标产业当前占GDP比重为2%,中国政府曾表示希看到2015年将比重进步至8%.换句话说,中国政府将支出近5%的GDP来换取6%的GDP--回报率极低.

在特定行业层面也存在浪费的可能.此次的投资重点之一是替换能源,但政府之前已就风能与太阳能产业的设备产能过剩提出过警告.

不过,终极的投资额有可能远低于所讨论的10万亿人民币.此外,重复计算也可能造成了夸大效应--例如,中国政府之前就已承诺未来10年将在新能源方面支出5万亿人民币.

中国还有什么工具可用?

除了在七大领域撒钱以外,中国还有诸多手段可以促进这些行业发展.若出台一项更全面的产业政策,将涉及目标行业的优惠税率以及降低相关企业的公共事业本钱等.

中国也会致力于通过进步能源、土地和资本价格等改革来使经济转型.迄今在这些方面的制度一直视对污染行业及重产业的隐性补贴.

中国政府在引导大量资金流向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直很成功.在错综复杂且未经验证的行业推动改革需要更多技巧.

争议10万亿战略新兴产业一揽子政策呼之欲出

【开利综合报道】上周,有海外媒体报道称,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将出资10万亿元人民币或1.5万亿美元,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这在市场引起轩然大波。“的确是有这样一个粗的匡算框架,但可能没有10万亿元那么多,而且可以明确的是,政府出的资金也就是5%-15%,主要是以此带动社会资金。”

所谓“战略新兴产业”,是今年8月份国务院确定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一个“子规划”。

一位参与该规划起草的人士透露,该规划大约要到明年“两会”之前正式定稿公布。目前市场传言的10万亿元投资规模,还不明确是否终极会写进产业发展规划之中,对于是否设立一个这样的投资总额目标还有争议。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将不是简单的政府投资支持,而是包含一揽子政策框架。

这位人士尤其夸大,目前市场传言的1.5万亿美元或10万亿元人民币匡算,还没有终极明确,而且最后定稿的规划里,是否明确出现这样一个累计投资目标,都还有争论。

实际上,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目前牵头制定规划的发改委已经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目标:第一阶段,到2015年,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釉痘第二阶段,到2020年,比重达到15%左釉痘第三阶段,到2030年,战略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多部委参与规划制定

据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由发改委牵头,产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委主要参与其中。

大致上,目前该规划由发改委牵头,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主参与,尤其是负责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

科技部主要负责对重大技术、关键设备研发的支持,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领域的支持。

产业和信息化部,则涉及战略新兴产业的生产、制造、应用、技术标准等领域。

财政部主要涉及具体的资金支持、补贴领域,比如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金太阳示范工程”的支持等。

商务部会参与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引资,以及推动中国相关产业产品的出口、推广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则参与一些领域的调研。

另据了解,本周末召开的中心经济工作会议,会提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但所提的不会很细。具体的产业投资和政策支持,要到明年规划正式发布时公布。

【开利内参】

货币政策稳健 明年出现慢牛行情的几率大增

【开利综合分析】争论已久的货币政策调整终于有了定论,明年内地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分析员以为,货币政策调整不会引发市场剧烈波动,从以往实施稳健币策股市的表现看,明年出现慢牛行情的几率大增。

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势必会造成活动性适当收缩的局面,已经有分析文章猜测内地明年将有2至3次加息,这种预期势必将对股市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应该看到,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整早有预期。

今年年初开始,治理层就已经出现货币政策调整的动作。今年上半年内地连续3次进步存款预备金率,收缩活动性用意明显。而今年第四季度,调整货币政策迹象更加明显。10月20日,内地忽然启动加息,11月更在半个月内2次进步存款预备金率。随后,市场分析界就出现内地货币政策将由适度宽松回回稳健的预期,从货币政策委员到央行高层官员,关于内地货币政策调整的吹风文章或讲话就越来越多。可以说,调整货币政策已经在市场预期之中,这个消息的公布不会造成市场的剧烈波动。

据分析员观察,货币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影响特点是牛市助涨,熊市助跌。而从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后市场的反应看,中国内地目前还没有进进牛市轨道,央行货币政策明年调整的消息,将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今年1月、2月、5月3次进步存款预备金率后,内地股市在短暂坚挺之后都选择了深幅回调,上半年内地股市在全球资本市场跌幅榜上居于次席,仅次于爆发金融危机的希腊股市。

今年10月20日的加息固然没有改变当时市场的上扬态势,但11月半个月内两次进步存款预备金率却让内地股市从王老五骗子节开始反覆走熊。

目前,11月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市场各方对通货膨胀高企的情况已经有明显预期,不出意外,央行将在年内再度进步存款预备金率,甚至是再度加息。

但正由于市场已经对通胀高企和收缩活动性的币策已经有心理预备,所以,央行一旦采取具体行动,可能会被理解为靴子落地,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将是短暂的,市场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分析员以为,内地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明年经济工“稳增长”的提法代替了先前两年的“保增长”,这说明内地的经济形势已经基本回复健康发展轨道,这有助市场信心的重树。而从以往内地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时期股市的表现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妨碍股市走牛。

内地曾经从1999年到2007年上半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内地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之初,内地股市就出现了“5.19”井喷行情,此后,经过短暂的休整,股市更在2000年至2001年6月14日出现空前的长牛行情,沪指从1000多点上扬到2245点。假如不是内地推出了国有股减持计划,长牛行情还会持续。2005年6月6日,在内地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开始解决股市全流通题目的大环境下,内地股市再度出现空前的长牛行情,大盘从998点最高上扬到6124点。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从稳健到适度从紧、从紧的转变,股市才在2007年10月16日,在国际金融海啸和内地从紧的货币政策夹击下结束了空前的长牛行情。

市场人士指出,内地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催生长牛行情。内地从2009年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地股市也曾出现从2008年10月28日到2009年8月4日的翻番行情,但随后就从全球资本市场的领头羊蜕变为拖后腿者。今年上半年内地股市更居于全球资本市场跌幅榜次席,仅次于爆发金融危机的希腊股市。今年前11个月内地股市继续居于全球资本市场跌幅榜次席,仅次于出现财政危机的爱尔兰股市。

可以以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本身说明内地经济恢复稳健发展,只有稳健的经济形势才可能恢复市场信心,催生长牛行情。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本身说明内地经济处于不正常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不在常态,市场信心就会受到影响,就很难出现长牛行情。

稳健不即是收缩

业内人士指出,稳健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目前内地经济的增长率还比较低,通胀压力也不是特别大,而且国际形势与2007年完全不一样,所以明年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是一个中性的政策,是真正的稳健。

分析员以为,货币政策转向固然对股市冲击有限,但由于内地股市仍处于恢复阶段,市场出现大牛行情的条件还不具备,从现在到明年,两市仍将先完成筑底,然后才能展开慢牛行情。而出现1999年至2001年、2005年至2007年那样的大牛行情,还需要更长时间来积蓄气力,短时出现的几率非常低。

A股要等政策、数据的终极敲定

【开利综合分析】中共中心政治局会议,将明年宏观政策正式定调为稳健货币政策。分析员以为,消息已属市场预期,对股市影响不大,反为市场观看内地经济数据出炉,数据公布前,投资者保持观看态度。

一如市场预期,中心政治局会议,将明年的货币政策由以往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分析人士以为,此番确定的中性定位的稳健货币政策,正好存在一定的调控空间和弹性,一方面可为经济转型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支持,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变目前活动性过剩的现状,从而缓解通胀的压力。

中心政治局会议对股市的影响不大,由于中心此番为“先动作、后表态”,市场已对稳健货币政策、信贷规模缩小等,已有所预期和消化,相应地,有关政策虽会对银行业带来影响,但对股市的利淡影响已反映出来。

中金以为,政策制定者仍保存着一定的货币政策灵活空间,以应对新的国内外经济局势的变化。市场对货币政策转向有所预期,政策没有提示有超预期的紧缩风险,此对股市的影响属中性偏多。近期对股市影响尚余两大不确定性因素,一、是即将公布的11 月份各项经济数据,尤其是通胀情况;二、是央行会否很快再次加息。

中金估计,人行年底前再加息的机会很大。尽早加息能够有助于控制国内外市场预期,从而减少未来过度紧缩的超调风险,因此反为对中期股市走势是利好。相反,若央行在年底前不加息,则该行对明年上半年股市走势将转向更为谨慎的态度。

私募本月不减仓 对后市不看淡

【开利综合报道】尽管对未来活动性分歧在增大,尽管对紧缩政策出台心存顾虑,心态趋向谨慎。但最近私募排排网发布的中国私募基金12月调查问卷显示,私募在仓位上比较积极,超过77%私募在调查中表示,12月,预计仓位超50%操纵。部分仓位少的私募也表达了加仓的意向。

私募对后市行情依然看好,以为市场属于正常回调,下跌反而提供买进机会。同时,11月,私募重仓的消费、医药和新兴产业等板块逆市而行,也使他们对后市不看淡。 稳健货币政策下追逐新兴产业

【开利综合分析】中南海于上周召开了两个有关经济的重要会议,包括党外人士座谈及政治局会议,为明年的经济发展定下路线图。

***于会上夸大,须切实推行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改革,“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要加强总体规划,这不难理解,由于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若先拔头筹做得不好,余下四年就难以为继;为此,***已经不是第一次夸大要做好“顶层设计”,换言之,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开放下,中心方面似要收紧调控之手,“纲举目张”式的自上而下做好六方面的调控,而当中的核心,就是“积极稳妥处理好稳经济增长、调经济结构、治理通胀预期”的“三角关系”。

分析员试将这些枯涩无味的政治符号,演化为投资讯号,概括有以下几条主线:(一)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稳健”,可理解为L增幅会由百分之十七降至百分之十五、新增信贷介乎六至六万五千亿,相信会对内银股的影响较大,盈利水平将较今年有所回落,且地产业仍处于被调控风眼中,信贷稍为收紧,相信地产股的资金链会再受影响,估计最快明年第二季左釉冬内地房产股将面临资金紧绌之困。

(二)经济增长方面,明年以“稳增长”的提法,代替了前两年的“保增长”,相信GDP的指标,仍可订于百分之八左右。相对于货币政策由松转偏紧,财政政策则续维持“积极”,说明明年的主线,将在经济增长的“三头马车”中,进一步确立扩大消费作为牵头的作用。

(三)既要控通胀,又要积极财政,相信中心的投放,与往年四万亿刺激政策中,主力投资基建,特别是高速铁路兴建、以至对旧有铁路线提速不一样;明年的财政支持,相信会较集中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农村改革及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对水泥钢材、玻璃及建材类股,仍然有提振作用。

(四)明年继续强“经济调结构”,相信会加快吞并重组以汰落后产能,对企业龙头股将会是一大机会。

概括而言,控通胀之手会转化为“加息周期”,而货币政策收紧,A股牛市虽难期,但上述的板块却可绽放成奇葩。

【战略观察】

中国经济货币化加速证券化受阻

【开利综合观察】近来,通货膨胀成了媒体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月报,2010年10月份,CPI已经攀高到4.4%。这引起了财经界和决策层对中国未来消费物价继续上攀的担忧。这种担忧也是最近央行加息和一再进步贸易银行预备金率的主要考虑因素。

对未来中国的物价上涨幅度和速率,也许大多数经济学家太悲观了?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格式,我的基本判定是,“通货”早就“膨胀”了,且膨胀得厉害,但是,在现代的货币数字化和存取支付网络化的现在金融体系中,通货膨胀与CPI上涨,已是两回事了。在中文语境中,通货膨胀,与物价(CPI)上涨,应该是两个概念。

这些年一直在琢磨,尽管在古典经济学意义上,英文中的“inflation”含有由于货币总量增加所导致的物价普遍上涨和货币贬值的意思,但是,在经济学和财经媒体的实际运用中,“inflation”较多是纯指CPI的全面上涨。在古典经济学意义上,把英文的“inflation”翻译为汉语的“通货膨胀”还可以。但现在再把“inflation”翻译为中文的“通货膨胀”,似乎有点分歧适了。譬如,中国政府为应对世界经济衰退和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第四季度就急剧增加货币供给量,2009年全年M2又增加了17万多亿。结果,2008年年底以来,中国经济体内的“通货”是大大膨胀了,但是在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的CPI和PPI全是负的,直到第四季度中才“转正”。这又怎么讲?是“通货膨胀”了,但却没有“inflation”?

直到今天,国内还有不少经济学家一直信仰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观点,以为“inflation是个货币现象”。单从英文字面上讲,这没错。“通货”发多了,就自然“膨胀”了,但是,货币发多时,CPI却不涨(如2008年第4季度和2009年前三季度的情形),再用“通货膨胀”来对译“inflation”就有些分歧适了。当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是个货币现象”的命题,真正意思是“钞票发多了,肯定就会有物价上涨”。这在货币的“纸钞时代”确实会如此。例如,在中国元朝末期,朝廷和各地府衙无穷制地大加纸钞,导致物价飞涨,这是导致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逃离到台湾前,也拼命印过纸钞,导致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如上海的白米价格就上涨了47,000多倍。这都是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一些典型例子。

但是,在现在货币电子化和数字化(不仅仅是“数目化”)的时代,金融与货币体系不但技术上和形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运作机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情况下,假如继续固守古典或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数目论,很多题目和现象可能就无法解释。但是,货币电子化和货币数字化时代的这一重要的变化,却为很多经济学家所忽略了。譬如,往年我们的广义货币M2增加了17多万亿,贷款增加了近10万亿,是不是我们的央行就印了9万多亿或17万多亿纸钞呢?显然不是。从央行的数据看,往年,我们的广义货币M2余额比2008年末增长27.7%,狭义货币供给量(M1)竟增长了 32.4%,但往年我们流通中现金即M0才增加了11.8%。认清了这一点,才能理解,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中国经济体内增加了20多万亿的M2,但并没有CPI上涨。“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背离,这一新的现象非常值得深进研究,现在尽非是一个从数字上发货币多了就一定有CPI快速上涨这么简单的道理。

当然,当前中国的题目是,这两年广义货币增加实在太多了。海量的狭义和广义货币挡在银行存款帐户的大坝中,流出一点点到消费品市场,CPI就抬头了,人们就感觉受不了了。

在最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在中国经济运行的深处发生了一些往往不为人们所留意到的事情和变化,这些事情和变化正在慢慢呈现出来,形成中国经济的一些“特征化事实”。最主要的特征化事实,我把它们回结为中国经济的“新四化”:中国经济的货币化在加速,中国经济的证券化在受阻,中国经济的政府行政控制化在加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正在被扭曲。

对于后边“两化”,我们留待以后再评论,而这里只讲前边“两化”。当前中国经济“新四化”的“第一化”,就是中国经济的货币化在加速。上面说了,中国现在M2存量大约是70万亿,GDP大约是35万亿,这意味着我们1元GDP就有2元广义货币了,这说明中国近几年“超发”的“货币数字”已经很多了,已经远远超过美国1美元GDP0.6美元货币存量的比例。

就在中国经济的货币化在加速的同时,却出现了另外一个值得留意的“特征化事实”,那就是中国经济的证券化在受阻,或者说股市在萎缩。2007年以来,沪深股市指数和总市值均有大幅度下跌,固然后来有起有伏,但整体上来看还是萎缩了很多。譬如,在2007年,单就中国GDP与沪深股市总值之比来说,中国经济证券化率已达到为1:1.1到1:1.2;今年5月,竟然下降到1:0.7。这说明,中国经济的证券化过程,实在是走得行动维艰,经常是走一步,退两步。

单就上述这“两化”,就可以判定我们是否有合宜的宏观政策了。在中国经济的货币化在加速的同时,证券化却在萎缩,现在你又在打压房地产,还要控制物价,你能做得到吗?你根本做不到的事,还要不可为而为之,会有什么效果?动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手段来操控经济和市场价格?那只会扭曲中国经济的运行。所以,看起来决策层天天出宏观政策,但加在一起似乎并没有一致的宏观政策。由于,既然现在作为存量的“数字货币”已经到了70万亿这样的天量,但你却不鼓励它流进股市,又同时打压房地产,把这天量的“数字货币”存量全逼到消费品市场大门口,那还不把CPI挤高?

债市牛市转向 股市远景大好?

【开利综合报道】两年来债市走势抢眼,但目前行动蹒跚,很多投资者以为未来几个月股市回报率将更好。道琼斯产业均匀指数自7月2日以来累积上涨近18%,上周涨2.6%,尽管上周五就业数据较差,但仍维持了升势。

作为证据的一些迹象是:过往两周投资者于近两年来首次将资金撤出债券基金,而且有迹象显示人们越加趋向于股票。

经济数据较为强劲,即使上周五就业数据较差,也不足以使市场脱离重股票轻债券的趋势。众多对于债市不利的消息使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周五自7月底以来首次升逾3%,债券收益率与价格呈反比。但就业数据及市场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忧都在提醒人们,假如债市真的下跌的话,其更可能是慢撒气,而不是响亮的爆裂。

芝加哥Bianco Research债市策略师西蒙斯就债市说到,目前还处于牛市,但这个牛市已经非常疲惫,缺乏后劲,而且有风险,但目前尚未开始抛售,但已经出现了各种烦躁不安的迹象了。一系列令人惊喜的正面经济数据增加了人们对经济更强劲复苏的预期,这意味着升息和股市走强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高盛专家在内的一些此前持相对空头看法的经济学家和策略师,近期已调高了对经济增长和利率的预期。

据巴克莱资本数据,投资级企业债券11月的表现是2009年2月以来最糟的一个月,下跌0.8%。11月美国国债和高收益债券也双双下跌,分别创下3月和5月以来最糟糕的一个月。只有银行贷款在11月取得正面回报,由于银行贷款的利率是浮动的,而且通常在升息的时候表现更出色。

即使期待已久的从债市到股市转向的力度可能低于一些人的预期,但很多观察家仍以为,只要经济持续复苏,股票就比债券利润更高。

联博全球信贷投资联席主管沙阿说,鉴于收益率较低,债券开始表现出很难优于股票的趋势。他夸大,目前高收益债券收益率不到8%,接近数十年来的最低水准。

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数据,在截至11月23日的两周,资金持续流出债券共同基金,这是自2008年12月(大致就是在这时候债市开始了牛市走势)以来的首次。

据数据追踪企业EPFR Global,即使在似乎是在大牛市的新兴市场,债券基金连续两周都出现资金流出。

未来几个月三个因素可能将支撑债市:经济增长不稳,人们对欧洲的担心,以及美联储(FED)承诺购买9,000亿美元国债。

美国银行美林利率策略师沙茨说,这些共同因素作用下,债券收益率很难再涨太多。与此同时,鉴于股市10年来的低迷表现,投资者对股市仍持谨慎态度。据ICI数据,在10月和11月尝试回到股票基金后,最近几周投资者又将资金再次撤出了股票。

【要闻报道】< a href="http://www.111scy.com" title="太阳会网上代理" target="_blank " >太阳会网上代理br /<
中心一号文件连续八年锁定三农

【开利综合报道】12月6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2011年中心一号文件。据悉,明年的中心一号文件仍把焦点放在了三农题目上,文件主要指向为明年将大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进,尤其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2011年的中心一号文件或将重点讨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治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题目;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

报告称中国需多个金融中心

【开利综合报道】根据《中国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说,中国作为一个巨型经济体,未来很可能需要多个,而非仅仅一个国家级金融中心。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代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发布该份报告。依据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需求,中国未来将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如北京成为金融政策中心和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银行机构集聚的中心;上海成为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中心;深圳的远景很大程度都取决于深港合作。

该报告根据资金集聚与辐射能力、金融风险治理水平、金融深化程度、金融机构多样性、金融产品多样性等五大类指标,综合考量中国三十五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深圳位居排行榜前三位,而且这三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显着拉开,而北京和上海的金融发展水平又明显高于深圳。

该研究又显示,就国级金融中心而言,中国内地目前已获得或接近于获得此种地位的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深圳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此种潜力,尤其当深圳与香港形成资金、机构、人才乃至法律和监管制度互联互通的格式时。

对冲基金囤积10万亿港元图进内地的报导不实

【开利综合报道】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陈家强表示,对于有关对冲基金在港囤积10万亿港元资金,以图进进内地市场兴风作浪的报导,与事实不符.他并以为,香港人民币结算在资金流所扮演的角色,亦给市场夸大.

陈家强在政府网站上的个人网志撰文指出,外来投资流进香港后,必须依循香港的监管制度运作;而更重要的是,所有在港资金调回内地,必须经过特定渠道,由内地有关当局审批,亦要符合集资时所申明的用途,所以不大可能用作短线炒卖.

他表示,现时在香港治理的资产大约5,000亿港元,在港运作的对冲基金,主要投资在香港及区内的股票市场.陈家强并引述市场调查,全球对冲基金总资产大约有2万亿美元,相即是16万亿港元.

“所以10万亿港元在港囤积的说法自然不攻自破.”他说.此外,陈家强表示,截至10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为2,171亿元,相对于内地人民币存款总额逾70万亿元,两者相差超过300倍.香港的人民币资金池目前仍然相对较细,根本不能对内地的市场形成任何实质性的风险.

今年前11个月中信居A股IPO承销榜首

【开利综合报道】汤森路透团体发布报告称,今年前11个月,中信团体以13笔承销近53亿美元拔得A股IPO(首次公然发行)承销排行头筹.

报告显示,中金公司、平安证券、国信证券和银河证券分列第二至第五位.而中国平安(.SS: 行情)旗下的平安证券以33宗承销数目录得报告期内A股IPO最高产券商.

报告并称,1-11月,中国农业银行以101亿美元摘得中国境内A股普通股最大规模发行.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则凭借26.16亿美元和26.02亿美元位居榜眼和探花.

【机构观点】

中国政策明朗化有利资本市场--长江证券

【开利综合报道】中国政府公布货币政策转为稳健,长江证券发布报告称,短期内,政策的明朗化对于市场的运行是有利的.在政策不确定性逐步消除之后,活动性和实体运行的影响力将会成为市场的主导.

报告称,短期活动性在12月可能会出现扭转,货币市场利率已出现高位回落,资金面最紧张的阶段应当说已经过往.此外,财政存款的集中投放加之10月差别预备金率政策的到期均会在活动性上带来支撑.

“债券市场上目前存在的一二级市场的收益率倒挂很可能会以二级市场收益率的下滑而得到缓解.”报告称.

对明年全年的判定上,长江证券以为“稳健”并不意味着紧缩,仅能说是相对于今年的紧缩.“稳健”的真正含义是随机而变.

该券商指出,当前国内外的复苏预期正在不断累积.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的再次走强也显示了微观层面向好预期的走强.因此,市场在这个位置的下行空间是相当有限的.

股市关注11月数据及产业政策--中信

【开利综合报道】中信证券最新报告称,随着明年政策基调已定,目前股市将重点关注11月经济数据及产业政策动向.预计11月数据难超预期,对市场影响平淡,本周行情可能是风格和热门慢慢切换.

中国中心政治局会议上周五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另据最新路透调查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将再创新高至4.7%.

中信证券发布的报告中预计,即将于12月底出台的2011年中心一号文件仍将围绕三农题目,但焦点将围绕水利建设展开.预计节能环保将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最先出台的政策,其中涉及的合同能源治理、节能设备补贴等政策有看陆续出台. 同时,应积极关注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预计在购置税方面还会有更大的政策力度;而在产业政策方面夸大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关注重点是本地区具备一定基础的战略新兴产业.

另外,美元反弹暂告段落,但目前难以看到趋势性下跌,预计短期对上游资源品价格和A股市场的资源板块构成支撑.

行业配置方面,中信建议,继续围绕“十二五”(2011-2015年)专项规划和新兴产业深挖个股,另外也可逐步布局估值回升的主流蓝筹股,为明年1月行情做预备,关注有触发因素的水泥、机械、贸易零售行业.

【新闻视点】

高盛三屠资本市场 不是狼外婆也是吸血鬼

【开利综合报道】为什么国内主流财经媒体经常质疑高盛,每逢中国有重大政策出台或调整之际都能“精准”押注,使其客户和自身大牟其利?高盛到底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狼外婆”或是“吸血鬼”?那么,就让我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看看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吧!

一屠金融资本

作为国际投行大鳄,高盛对赚取资本市场的“快钱”向来是来者不拒,由此培养出其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高度敏感性。1984年,国内举办的盛大的建国35周年大庆让高盛看到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为了便于就近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动态,方便制订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策略,高盛在香港成立了亚太地区总部。

1990年,国内证券市场设立,让高盛嗅到了香味扑鼻的商机。为此,高盛动用了其在美国政界、商界、金融界等多方面的人脉资源,为其打开中国金融资本市场展路。高盛的努力没有白费,1994年,高盛获准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代表处。与此同时,高盛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中国B股股票的外国投资银行。拿到进军中国资本市场“通行证”的高盛丝毫没有耽误这“从天而落”的馅饼,把其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步迈向了其最熟悉的金融市场:1994年6月,美国摩根投资银行和高盛正式参股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以超过每股净资产6倍的价格取得平安13.7%的股份,其中高盛投资3500万美元。2005年,汇丰银行出资81亿港币收购高盛、摩根手中9.91%的中国平安股权。高盛转让平安保险股份之后,10年投资收益高达30倍以上。有趣的是,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发行上市之日,高盛参股的高盛高华证券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参与了中国平安的IPO发行,为已经是赚的盆满钵余的高盛又奉献了一把。

杀向中国金融资本的第一刀让高盛品味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美味的大餐,30倍的投资回报让高盛尝到了“嗜血”的快感。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高盛把砍向国内金融资本的刀锋磨得更加锋利。2002年,高盛担任中银香港首次公然上市的主承销商。2003年,高盛与华融资产治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资助该合资公司收购了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及地产资产组合。与此同时,鉴于高盛在国际投行的大鳄地位,高盛也成为第一批获得中国政府发放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执照的金融机构,投资国内A股市场的额度为5000万美元。

2005年,对于高盛扮演的中国金融资本市场“杀手”这个角色而言,无疑是一个极为忙碌的年头。高盛先后担任交通银行价值21.6亿美元H股首次公然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在淡马锡控股以14亿美元进股中国建设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在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6亿美元进股中国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担任凯雷投资团体收购中国太平洋人寿24.9%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而这一年最为引人注目的重头戏则是高盛以18亿美元进股工商银行。

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国内银行登陆资本市场上市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高盛也非常看好国内银行上市的商机。不过,为了降低参股工行的本钱,增加自己在参股工行价格上的话语权,高盛也是颇费心机。先是利用评级机构说事,惠誉国际评级在当时一份评价工商银行的报告中指出,资产负债状况近来出现的改善能否长久持续下往还有待观察。惠誉以为,工行的资产质量状况依然欠佳,截至2004年12月底,其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4.7%就是一个明证。在此背景下,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投资人要求拟上市的国内银行改善资产质量。为此,四家国有银行在上市前,政府用行政手段成立了四家资产治理公司,承接了由银行剥离的2.5万亿元不良资产,这不仅使四家银行大大“瘦身”,资产质量一夜之间大幅改善,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的是一个甩掉历史包袱、资产优良的银行股权,使得国家担负了银行改制的巨大本钱,也导致了工行发行价的低迷。2006年4月28日,高盛以25.822亿美元的总价认购164.76亿股工行股份。而在高盛成功地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进股工行以后,利益的驱使使得高盛为国内银行大唱赞歌,工行也在一夜间由一个资产状况不佳的银行一跃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而当国人沉醉于这个“全球最赚钱的银行”称号之时,高盛则是低声埋头发大财,其持有的工行股份4年获利近120亿美元,资产增值4.65倍。高盛在往年6月沽售约30.32亿股,已套现19亿美元。

通过参股国内金融机构赚取丰富收获的同时,高盛也把屠刀挥向了俨然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内产业资本,利用资本上风和人脉资源,对国内优秀企业展开了新一轮“剪羊毛”运动。

二屠产业资本

高盛在国际投行中的卓然地位为其在国内企业开拓投行业务提供了无可相比的便利。很多国有大型企业寻求海外上市融资时,由于缺乏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了解,也缺乏与国际资本沟通的渠道,这就为高盛“一个萝卜两头切”的内外通吃手法大开方便之门。

从1997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募资40亿美元首次公然上市的主承销商至2006年,南方航空、中国石油、中国网通、中芯国际、东风汽车、北汽控股、盛大、腾讯、平安保险、复兴通讯、TCL、联想团体、中海油、分众传媒、上海先进半导体的融资上市都有高盛的参与。2006年,高盛再度向国人展示了其高超的资本“吸血鬼”玩技。

2006年4月26日,高盛以20.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团体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715%的股权,后通过受让把握60.715%股份。2006年6月1日,高盛提出全面要约收购。高盛参股双汇发展以后,借助着双汇发展这只“下金蛋”的母鸡,通过加大利润分红比例以图迅速收回参股本钱,其中以2006年与2007年最甚,分红方案均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现金分红.4万元,2007年度现金分红.59万元,分别占当年合并报表净利润88%和86%。2008年比例有所回落,每10股派6元,但仍占净利润52%。最高分红额度占净利润额度的比例高达88%,这在国内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中尽对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随着2007年国内股市牛市的到来,高盛在狂吞双汇发展分红的同时,静静地把自己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鼎晖投资以及其他公司,并未在双汇发展信息表露中有所提示,直至2009年12月14日双汇发展才对外发布澄清公告,双汇发展因此受到中国证监会督查。

2006年7月20日,高盛以每股3元的价格从西部矿业前股东东风实业公司受让3205万股。2007年4月8日,西部矿业召开2006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以2006年12月31日该公司股份总数32,050万股为基数,以资本公积金按每10股转增12股,以法定公积金按每10股转增3股等方式大比例向全体股东转增,以未分配利润按10送35股比例送股。转增和送红股后,高盛持有西部矿业的股权猛增至1亿多股。2009年3月5日,西部矿业发布公告,称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 3月3日,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L.L.C. 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统出售所持西部矿业公司119,150,000股股份,所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若按减持期间市场均价8.67元计算,高盛累颊棺现10.3亿元。高盛持股西部矿业1.923亿股的全部投资本钱只有9610万元,以减持市值和持股本钱计算,投资回报高达974.3%。高盛对西部矿业的此次投资曾被业内人士指责有手续违规、利益输送、关联交易、操纵市场的嫌疑。

2007年9月3日,高盛对海普瑞增资491.76万美元,持股数增至1125万股,占有12.5%的股权比例。2009年,高盛持有的外资股变更为4500万股,均匀持股本钱约为1.57元/股;以海普瑞148元的发行价计算,高盛获利达93.27倍。

在随后的日子里,在新东方、阿里巴巴、国美电器、分众传媒、中国粮油控股、先声药业、英利新能源、宁波银行、中国铝业、北京控股、远洋地产、雨润食品、SOHO中国、东南融通、波司登、尚德电力、中国旺旺、远洋地产、茂业国际、太平洋航运、吉祥汽车的上市融资路上,都能看到高盛这个资本大鳄的身影。而在掘金国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后,高盛也把资本阴影伸向了刚刚迈过“温饱”进进“小康”的国内中小投资者。

三屠中小资本

今年的股市让很多中小投资者极为郁闷,由于股市中为数未几的行情也是来也匆丛冬往也匆丛冬直上直下的“坐电梯”。从11月11日至今,沪指单日涨跌超过50点的大幅异动次数超过5次,使得很多习惯于波段操纵的投资老手疲于应对。

导致股指直上直下的因素很多,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股指期货大幕拉开后,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进进了对冲时代,进进了做空也可以赚钱的股指套利时代。各种迹象表明,这一次的暴跌固然有宏观面的原因,但是,市场中存在着一股不为投资者所知的雄厚资本,利用国内指数编制上的缺陷以及金融衍生品工具通过操纵指数和影响***造成市场短期大幅异动来谋取暴利。而能够在市场上具备如此雄厚资本实力和影响***能力的大玩家中或许就有高盛的背影。

从高盛精确出台的国内外“阴阳”研究报告来看,其出台时机和市场异动时机极为吻合,由于能够看到高盛精准研究报告的都是国内外大型机构投资者,当这些机构投资者接受了高盛的投资思路,凭借其资本实力,很轻易在市场中形成急涨急跌的走势,为高盛“浑水摸鱼”掠夺中小投资者的散碎资本大放“绿灯”。这些跟随高盛投资思路资本采取的是拉高权重股吸引跟风盘、在股指冲高时逐步布局股指期货空头头寸、通过散布利空制造恐慌引发股指下跌三部曲实现的。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额度所限无法参与股指期货投资,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牺牲品。

皮海洲:国外投行何以能忽悠投资者

【开利综合报道】12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特约评论员文章《中国股市下一个20年怎么走》,文章称,某国际着名投行向投资者群发卖出中国股票邮件是导致“11·12”市场暴跌的导火索,而在此前不久,正是这家投行发布了积极看好中国股市投资远景的策略报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做法有操纵股指牟利之嫌。

实际上,为了做多而唱空,为了做空而唱多,早就是国外投行的拿手好戏。例如2008年11月6日、7日,瑞银通过大宗商品平台狂吸近10亿元蓝筹股。而10月31日瑞银发表的投资策略还对A股大肆唱空,称“尽管目前A股很便宜,但仍不是买进的时机”。

国外投行为何能一次次忽悠国内投资者?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不可否认,国外投行确实有较高的投资水平和对市场的研判能力。正由于国外投行具有较高的投资水平,所以国内投资者很轻易相信它们,以致被它们所忽悠。

其次,国外投行与一些政府治理部分“走得很近”,一些很重要的信息甚至秘密,国外投行往往也能提前获得,这进一步增强了国外投行在国内投资者心目中的权威性。最明显的事例要算2008年11月四万亿经济刺激措施的出台。实在早在2008年8月的时候,当时还处于从紧的货币政策时期,摩根大通经济学家龚方雄在发给客户的报告中便透露,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一直在考虑一项总金额至少为2000亿至400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并可能于年底前放松货币政策。后来的事实证实,龚方雄所言精准无比。

其三,国外投行之所以能频频忽悠投资者,也与中国股市的土壤有关,即“忽悠”本身就是中国股市的一个特点,一些上市公司忽悠投资者;一些发行人与保荐机构忽悠投资者;个别政府官员违反组织原则与纪律,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忽悠投资者;一些券商及咨询机构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与报告忽悠投资者;甚至包括基金、保险机构在内的一些机构投资者唱多做空、唱空做多忽悠投资者。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外投行自然是如鱼得水。

【焦点事件】
<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