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服务 > 保险 >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海外风险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海外风险

luyued 发布于 2011-01-16 15:52   浏览 N 次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0日 文章来源 : 《国际融资》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处在发酵过程中,世界经济虽然已经开始缓慢复苏,但还缺少能够带动经济强劲增长的亮点。并且,一些比较大的发达经济实体像美国、日本、欧洲等经济复苏步伐放缓,许多金融问题还处在逐渐解决的过程中。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2010年岁末举办第五届国家风险管理论坛,来自政府部门、金融界与企业界的精英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今后如何应对新的全球经济形势,如何应对海外市场风险,如何跨越危机实现发展
缓慢复苏:正确认识目前的经济形势
在发生世界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历了30年的黄金增长期,中国正是抓住这样的发展机遇才使经济有了一个快速的增长。这个黄金期在金融危机以后会不会再出现呢?尤其是目前世界经济还处于一个缓慢复苏的态势下,中国的进出口发展会面临哪些风险?我们今后的发展空间如何?中国的进出口业乃至经济增长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
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刘海泉介绍了中国的外贸发展现状,他指出:中国的外贸经过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了,中国经济的规模是全球第二,出口第一。中国与美国的差距目前还在缩小,与德国之间的差距会拉得越来越大。那么,中国在哪些方面表现为贸易大国呢?一个是规模,一个是全球占比,到2009年中国出口已经在全球贸易中占10%左右,德国、日本都曾经经历过10%左右。再从产品看,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产量和世界的占有率都是第一位的。比如服装,2009年出口件数260亿件,占全球的1/3;鞋有80多亿双,占全球的60%多。全球有60多亿人口,按照这样的出口服装总量来算,平均每个人三件多一点(包括正装,便装),而出口的鞋可达每人一双还多一点儿。因此,在上述这样基础上,再靠数量的扩展,中国的出口要保持现在或者是前5年平均15%左右的增速度长是很困难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则详细分析了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机遇和风险。他指出,目前国际市场需求已经有回升的态势。那么,哪些商品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恢复得快一些呢?从美国的增长可以看出,大多数是和原材料和补充库存相关的,因此,目前的国际市场需求以补充库存和调整投资为主。对中国来说,在目前美国增长较快的一些领域,中国并不占优势,中国在美国占有市场比重比较大的领域低于平均增长水平;中国的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还是围绕着原材料。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并购已经出现了回升的态势,按照统计,中国2010年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6.9%,和前两年相比是一个比较大的回升。根据2010年上半年的统计来看,传统产业的一些领域回升比较快,比如说纺织行业和食品行业。在这些领域,中国具有一定优势,也意味着中国在跨境并购中所面临的新机遇。美国最近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带给新兴市场通货膨胀,无论是从铁矿石还是从原油、大豆一些商品来看,都是如此。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复苏超过了人们的预期,这是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以后首先面临的一个新机遇。从中国目前市场结构来看,传统的市场份额继续带给中国增长的机会和增长的潜力。更为重要的是,新兴市场的进口需求强劲增长,因此,中国未来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兴市场。对外投资方面,从2010年上半年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对外投资增长了2.6倍,这个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是比较高的水平,也反映了中国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总体来说,中国贸易在全球的份额在上升,无论是出口和进口都是如此。但是,中国只是一个贸易的大国,还不是贸易强国,在核心竞争力和一些实力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说IT产品,核心竞争力只局限在零部件,在上游,中国的加工组装品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势力,大量的核心技术还要依靠进口。这也说明中国在这方面同样面临很多的挑战和风险。
中国信保副总经理梁志东指出:美国于2010年11月初宣布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一些热钱涌向新兴经济体,贸易摩擦频发,中国外贸受到外需不稳,美元贬值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后危机时代,为防止美元泛滥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许多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严防死守,已有印度、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宣布收紧货币政策,通过加息来压低通胀,巴西和泰国政府则分别对流入本国经济的资本进行征税,中国央行时隔34个月首度宣布在2010年10月20日加息0.25个百分点。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不明朗,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增大,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目标出现差异,使全球贸易不平衡性进一步显现。这对新兴市场国家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是冲击。
对此,刘海泉分析说,从未来一段时间看,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后,是不是会导致美元泛滥?大量的钱是否会流入新兴的经济体?以及这些国家的资产泡沫,甚至通过大宗商品的输入是否引起一些产品的通货膨胀?这些问题的可能性都存在。他预测说,2011年增长较快的领域应该体现在新兴市场,特别是以能源、资源为主的新兴市场。因为美元流动性增加,导致这些国家的收入大量增加,机会也增加了,这样来说,新兴市场的潜力就更大一些。但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环境会差一些,包括自身的货币也不是很稳定,这样风险就多一些。发达国家2011年的增长进程会相对慢一些,摩擦会突出一些。
赵晋平指出,从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美、日、欧三大发达经济体仍是中国主要的市场,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一方面是相互之间的互补性比较强,发达经济体需要一些廉价商品,而这些廉价商品中国可以生产。另一方面为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企业的投资提供了一个增长的空间,增长的机会。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把资本要素和中国劳动力要素这两个具有比较有优势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因此,发达国家今后还将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的市场。
中国应对:转变方式挑战风险
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背景下走出自己的一片亮丽天地呢?
刘海泉指出,中国要启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国有这么大的出口量,靠的是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而不是技术优势。下一步如果要继续发展的话,中国的出口方向和附加值就要做很大的调整。中国的出口有特殊的一面,出口的最终产品和消费品少一些,这些产品对中国的影响力也是很低的,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所以现在提出要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至于向贸易强国转型的路径,刘海泉认为,第一,是产品的结构要调整,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产品型,中国的劳动力产品在今后相当时期内还是主打产品,转型不是要淘汰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量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营销渠道。第二,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进口和出口,管的是国内的环节,出口只管到海关,离岸以后就不管了。而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来看,供应链和产业链都应该加强。第三,与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差异最大的地方是,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没有协调发展。中国的外资企业,不管是日资企业还是美资企业,与生产相配套的是,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甚至物流企业等同时发展。但在中国,对其他国家都是单一的出口,配套服务没有跟上。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从国家的层面应该支持像金融、保险、物流等行业,使之能够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跟进发展,能够到海外发展自己的分支机构,开展相应的业务,起到货物贸易和金融贸易相互促进的作用。第四,要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既体现在产品上,但更体现在企业上。从国家的层面上,下一步会支持一批企业尽快地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当然,支持的方向或者是支持的手段,也是多方面的,包括财政、金融,特别是在出口买方信贷的优惠上,中国信保等政策性涉外金融机构的支持都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条件。最根本的还要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培育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
赵晋平对于中国如何应对风险提出了几条建议。他指出,从短期来看,中国要回避汇率波动的影响,要寻找汇率相对稳定的市场。长期来看,还要提升技术的竞争力和品牌的竞争力。从未来较长时间来看,新兴的经济体是成长的市场,其间存在着扩大中国市场空间的一些机遇。同时,中国企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对外出口过程中的价值链和附加的水平。中国还需要对“十二五”规划期间可能面临的经济增长的前景做一些评估。另外,提高贸易服务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也是一个重要对策,像出口信用保险这样的手段,也存在一个“走出去”的问题。这个“走出去”不仅仅是跨境意义的“走出去”,同时可以以当地存在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这是中国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中国在对外投资中存在的很多风险因素,也可以借助一些手段来化解,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一般在分析对外投资风险的时候,往往会涉及政治风险,比如说当地政府的态度,制度的框架和环境体制是否完善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一方面获得自身的利益,同时要为当地的企业提供就业机会,这是化解风险最有效的途径。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一支庞大的熟知法律的专业风险管理队伍。我们要借助类似于出口保险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借助金融手段,从法律保护的角度来解决风险。
企业应对:内外兼修化解风险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走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在金融危机袭来,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形势下,企业面临的海外市场环境无疑更加严峻,那么,“走出去”的企业应该如何积极面对,化解风险呢?
外部策略:善用政策性金融工具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以下简称“国机集团”)副总裁谢彪根据企业自身经验,建议“走出去”企业在国外从事大中型项目的建设时,必须完善自身风险防范的体系,其中比较关键、重大的风险,像主权信用风险,需要进行信用保险的投保。国机集团在各个业务环节上十分注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涉及信用保险的各种业务和险种,所以,这一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尽管周边的国家、中东等一些发达国家主权信用风险加大,但国机集团因为大部分的风险已经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覆盖,所以,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机遇和实现企业发展上。
中国北车(8.24,0.11,1.35%)股份公司副总裁赵光兴也提到了利用信用保险手段弥补损失的做法。他谈到中国北车股份公司2009年出口给古巴很多的机车,金融危机发生后,古巴还不上钱,尽管对该企业影响很大,但由于投保了信用保险,最后通过中国信保追回了全部欠款。
江苏阳光(5.10,-0.09,-1.73%)东升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东升)董事长潘锦山更为详细地谈到了该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国家的金融服务,借助各项政策工具规避风险,度过危机。该公司是2003年才开始尝试信用保险,他们当时更看重的是信用保险的融资功能,但用了以后,发现效果非常好。2004年该公司得到第一笔7万美元的赔款。至今,该公司在信用保险项下获得的融资至少是6亿美元,直接从银行获得的融资约有一两亿美元。由于有了资金保障,公司没有了后顾之忧。2007年有一家加拿大的客户因为自身经营不善而拖欠货款,中国信保向阳光东升支付了赔款,并最终把这笔款追了回来。该公司尝到甜头后,就请中国信保的人员来公司做培训,从此,该公司每一个业务部乃至每一个业务员的思想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9年,该公司碰到了7家买方企业破产,主要包括波兰、巴西、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客户,应该赔偿的总额度是800多万美元。该公司和中国信保一同认真研究分析每一个案例,每一种情况,因为前期的基础工作做得比较好,所以理赔时就比较清晰。后来中国信保给该公司提供了绿色通道。波兰一家客户的违约金额最高,约为360至370万美元。中国信保及时赔付,成功地为阳光东升化解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除此之外,中国信保还给予该公司其他政策上的支持,帮助其开拓新兴市场,按照一些新的贸易方式做业务。因为对风险有了充分防范,使该公司在大胆开发海外市场方面底气较足;另外,由于信用保险帮助企业降低了融资门槛和成本,也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业务增强了信心。
中国银行(3.25,-0.02,-0.61%)金融总部总经理程军从银行的角度谈到:信用保险是这几年支持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走出去”以及对外贸易服务的有利工具。他认为,有了信用保险的保证以后,银行就有了对企业融资的回款保证。因为银行觉得有了中国信保的保单,企业还款就有保障,这时候,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在授信给企业的融资管理的程序和门槛上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有了中国信保的保单以后,银行在考虑对企业融资条件的时候,就不单看企业本身的抵押物和财务报表,而更多关注的是这个企业订单的履约率,只要能在出口方面顺利地发货,银行就认为这个企业是有实力的,能够正常运转。企业投保了中国信保的保单,银行就认为收汇是有保障的,这两者结合起来对银行的融资是非常安全的,银行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做融资。同时,信用保险为银行工作也带来较大改观,银行以前的授信只看企业本身,而中国信保给银行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银行也是经营风险的单位,现在等于把一部分融资的风险外包,由中国信保承担,它有很强的研究实力和承担风险的实力,两家联合起来分担企业的风险,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以前由企业投保保险,现在中国信保推出了银行保单,这样可以省去企业去投保的手续,同时,银行有了一个规模的效益,使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走出去”企业顾虑颇多的是汇率风险,由于汇率是不可保险的项目,无法借助信用保险这一政策工具来规避。对此,程军建议企业使用金融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他提出,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企业要防范汇率的风险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企业自己能够采取一些措施,这又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企业根据自己的进出口情况采取进口和出口相互的匹配,或者是自己的资产和负债相互匹配,这样可以有一个统一的比重,不管汇率是升值还是贬值,都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匹配解决。第二个方面,是实行跨境人民币结算,用本币结算,可以节省汇兑的成本,而且,通过人民币结算,还可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中国是从2009年的7月4日正式启动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到目前为止,发展势头非常好。2010年预计能够达到5000亿美元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贸易。这既可以节省兑换的成本,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汇率差价的好处。
第二,对于很多不太可能通过企业本身的业务去规避汇率风险的,那就需要通过金融产品帮助企业进一步减少这方面的风险。从银行的角度来讲,远期的结售汇可以考虑。当然,这对企业来讲,有一个成本的问题,它需要先付一笔钱给银行作为佣金。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把汇率锁定,但假如市场的变化跟它当期的预想有很大差距的话,企业就享受不到汇率变动带来的好处,可能会有一个心里落差。银行做业务的时候,如果长期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应是锁定成本,而不是从中获得好处,特别是对3~5年甚至更长时间结算的时候。货币在未来的时间有一个单边的升值或者是贬值,如果大家预计人民币在未来有一个升值,就可以把人民币提前结算。用银行的产品还可以得到另外一种好处,这两年,中国银行和其他的银行把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的变化以及不同货币利率水平之间的差价结合起来考虑,既帮助企业锁定汇率,消除汇率的风险,同时利用不同区域或者不同货币之间的利差给企业提供降低财务成本的好处。
内部提升:调整自身业务发展
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带来中国出口企业降低成本竞争力在下降,从汇率变化的风险本身就在告诉企业或者说是在迫使中国的出口企业必须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尽管新一轮的人民币升值是渐进过程,但是,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挑战,此时企业也许觉察不出其中痛苦之处,但当企业想转型时,可能已经失去了机会。中国外贸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传统的模式将难以为继,靠粗放的经营,靠量的扩张,没有出路,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外贸由大到强的跨越。要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重点要解决实质的问题,要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要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重点要提高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能力,提高中国企业议价、定价的能力。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未来如何转方式,调结构,如何通过提高产品含金量来提高利润空间将是重点课题。
谢彪谈了国机集团在海外从事设备的出口和工程承包业务的变化情况。他说:国机集团20多年前基本上是从事机电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在电机产品出口贸易的基础上,转变、扩大成套机电设备的出口,比如说像当时的建材、水泥厂、玻璃厂,也包括一些生产线等成套设备的出口,这样附加值会高一些,相应的价值会高一些。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国机集团从成套设备出口走向工程承包,在原来设备出口的业务上增加了整体规划、总体管理业务,对于管理、设计、采购、施工、还有投资运行、提高自身能力这一块也做一些变化。在近四五年时间里,国机集团在工程总承包的基础上,开始从出口型向国际型调整。以前做的工程承包,各种要素、各种软、硬设施都是从中国带出去的,比如设备、人员、技术。这几年集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收获,加大了对国际资源利用,充分地利用项目所在国和周边的一些资源。基本思路是:哪里更适合国机集团做这个项目,国机集团就在那里的本土组织去做这个项目,这样,效益也能够更高一些。能力建设是非常关键的,国机集团在原有国际市场的营销能力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国际项目总体的管理能力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等,在这方面集团做了很多支撑工作。同时,国机集团也在策划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探索和尝试利用国际资本。这样就等于扩大了在海外的投资力,也包括工程的业务建设能力,以此获得更大的利润。这个转变同时也得到了中国金融界的支持,包括中国信保也给了国机集团很大的支持,也做了很多新的业务的创新。
赵光兴认为:中国是贸易大国,不是贸易强国。北车股份公司出口的产品是铁路装备,实际上是依靠国家的融资能力,再一个是靠性价比,通过这两方面才成为出口大国。但低端产品的盈利空间非常小,受汇率的影响非常大,怎么样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用手来赚钱肯定是低端的,用脑赚钱才是高端的。北车股份公司过去是单一给别人提供一个产品,比如,人家修一条地铁,需要几百辆车,我们公司就在人家提出的技术要求基础上为人家生产;而现在公司提供的是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提供城市的规划方案,运营管理,将来的维修服务等。他指出,转变方式必须自己要有技术创新,用自己的技术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建立自己的品牌,用自己的品牌创造价值。有了核心竞争力,有了品牌,就可以要高价,到那个时候,公司受汇率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刘海泉指出,调结构是一个内在的东西,企业非常核心的一个字就是要“变”,我们产品要有改变,外商才会接受。中国的外贸在2009年、2010年之所以在全球下滑的时候比人家下滑得低,与企业的创新加快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这样,有一些企业应对3%到4%的汇率升值则是有竞争力的。
赵晋平从企业自身建设的角度,特别是从人才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他指出,我们现在有一个全球的视角,关键是要“走出去”,看中国的企业敢不敢“走出去”。首先,企业需要培育国际化人才的团队,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企业是参与全球的竞争,还是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风险,都必须从人才队伍的建设抓起。其次,就企业的创新来说,不非说全部是高科技、高水平才是创新。如果一个企业利用的就是传统的要素、传统的资源,但是它有规模效应,同时建立一个管理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核心的竞争力,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企业不要忽略传统的方式所具有的创新潜力,这同样可以达到一个创新的结果。最后,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提供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风险损失的手段,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只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就可以全部解决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自身要有成长的过程,不能等待。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从企业的角度,企业家的角度来说,必须要有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意识,这种意识和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广告赞助商